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刍议武学中的佛家智慧

来源:武术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1-1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武术源于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生存,必须不断地同自然界作艰苦斗争,狩猎是当时原始先民获取生活资料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远古时候“人少而兽众”,我们的祖先除使用一些简单的

武术源于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生存,必须不断地同自然界作艰苦斗争,狩猎是当时原始先民获取生活资料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远古时候“人少而兽众”,我们的祖先除使用一些简单的工具外,还必须依靠徒手技能来捕杀野兽。在云南的沧源崖画上,就绘有人与野兽搏打的场面,这实际上是人类最初掌握的搏杀技能,即武术的雏形,在以后的不断发展过程中才形成了今天的武术形态。各版本的《中华武术史》对武术发展都有详尽的说明,笔者在此不作累述。

佛学始于魏晋南北朝传入中土,起初传入中土的是安世高的小乘佛教。佛学传入中国之初,当时的中国人用传统宗教观念和神仙方术的思想去理解与接受佛学,结果把佛学变成神仙方术的一种。本来佛学是从反对神教中发展起来的,但由于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佛学本身变成了神。其后,受中国古代经济、政治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佛学逐步走上了中国化道路。佛学的中国化,不单单是中国文化对佛学的影响,佛学诸如“性空”“因缘”“明心见性”“顿悟”等精深的义理也同样使中国文化尤其是武术产生了深刻且积极的变化。

一、武德中的佛家智慧

未曾做事先为人,未曾习武先习德。这是中华民族所公认的传统美德。一个没有德行的人,即使其武功再高,也无法得到世人的认同;一个德行良好的人,即使武功不强,也会得到世人的尊重。所以,德行对于一个习武者,乃至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古之武术,传承方式多以师承制,任何一位老师在选择徒弟、授之以真功夫之前,都要对其武德、秉性加以甄别。脾气暴躁者,乐以杀生者不传;只图小利者,不顾正道者不传。凡心性不正、秉性不纯者皆不可传之以武学秘要。武德训有言,遵武德者,武之宗也。古人谓:未曾学艺也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缺德者,不可予之学;丧礼者,不可教之武。习者应不谋利而秉大义,不畏强而舍己身。言,当守千甚;行,须善始终。平常本虚怀若谷,心意以精益求精,持之以恒,属高尚之武德,以武强身,以德养性。武德作为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为武术传承人的选拔提供了依据,而且规范着广大武术人的生活方式。习武者要心存仁德,大可治国安邦,小可除暴安良;遇坏人胆大如虎,遇好人胆小如鼠。最上乘的功夫,亦在拳脚,更在修德,须知,仁者无敌。

武德与佛学的交流多产生于精神层面。佛学缘起论认为,万物万法因缘而生,缘散则灭,因此,万物万法没有永恒的特性,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在变化的,即性空,不真。这就教会世人在看待世间的一切诸法实相时,要戒除贪、嗔、痴三毒,即不要贪图名利权贵,不要在迷惘心的驱使下产生恨意,不要痴迷于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因为它们皆由迷惘心所生,都是不真实的,都是性空的。秉此一佛理,人们在生活中,尤其是习武者,便可去除心中的戾气,去欲薄利,修真养心。据此,佛学与武德对武术人的要求是相通且相同的,都是要求武术人以宽广的胸怀容纳万物。再有,灵魂不灭说一直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中国古代人的思想之中。佛学之因果论认为,人们在现世所造之业,将会在现世、来世或是后世得到相应的果报。东晋时期佛教界的领袖慧远说:“业有三报:一曰现报,二曰生报,三曰后报。现报者,善恶始于此身,即此身受;生报者,来生便受;后报者,或经二生三生,百生千生后乃受。”执此一佛理,要求人们在生活中多结善缘,多造善业,以求在现世、来世以及后世成就善果,万不可起贪念之心,以强凌弱,这一点也与武德所说无二。武德从思想和行为上规范了武术人的行为,而佛学义理从精神方面更深入地阐述了武术人为什么要遵从武德的要求,使武术人明白“未习武时先习德”,这不仅是社会的需要,更是使武术人幸福的内在要求。佛学义理对武德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缘起论”和“因果论”之中,只此二者表现尤为突出。至唐宋时期,佛学在中国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几乎无人不谈佛,无人不诵偈,佛家智慧对古人的思想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佛学思想和武德对人的内在要求是相辅相成且一致的,可以说佛学对武德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巩固与支撑。

二、武修中的佛家智慧

(一)武之外修

武之外修即武术的外向训练,即形体、体质等训练,手眼身法步的训练。如果把禅宗的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称之为超验心的训练,那么则可以把外练归结于经验心的训练。外向经验心的训练实质上则是通过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单就其形式来说,武术的外向训练在禅宗五祖思想的范围内。中国佛学派别虽然繁多,但自隋唐以后,人们就常把禅宗作为中国佛学的代名词,其对中国古人的影响也最广泛。禅宗五祖认为,人若想顿悟成佛,在短时间之内是无法实现的,必须通过外在的修炼即“苦修”,才可寻本归真。禅宗之禅学,始自达摩,达摩面壁九年以证佛果,最终得以涅槃寂静。达摩之后,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乃至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基本上是沿着达摩的路走的。在修行方法上,均提倡独宿孤峰,端居树下,终朝寂寂,静坐修禅。北宗领袖神秀曾做偈曰: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禅宗五祖之修行方式,可以说是一种由经验心的训练,转而直入超验心的升华,此与武术之外向训练极为相似。禅宗五祖的思想对武术的外向训练产生了深刻影响,从内容到形式,二者有一些必然的联系,武术的外向训练,练习者通过长期刻苦的训练,以达到提高各项身体素质及身体协调性的目的,这与禅宗五祖的“苦修”思想如出一辙。

文章来源:《武术研究》 网址: http://www.wsyjbjb.cn/qikandaodu/2020/1119/776.html

上一篇:武术队对抗物业公司的背后
下一篇:太极拳文化的儒家中庸思想表征研究

武术研究投稿 | 武术研究编辑部| 武术研究版面费 | 武术研究论文发表 | 武术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武术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