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太极拳文化的儒家中庸思想表征研究

来源:武术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1-1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扶持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1],这使得太极拳成为学者研究关注的焦点。本研究更为关注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扶持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1],这使得太极拳成为学者研究关注的焦点。本研究更为关注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内在理路,以期把太极拳当作一个文化的载体来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优秀因子。本研究立足拳学实践的“立身中正”“中正安舒”“不偏不倚”“过犹不及”等感受,假设这些感受本源于中华文化的某些基因,最终匹配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并结合太极拳存留下来的拳论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期论证“太极拳的思想理念秉承了儒家中庸思想”的命题。该研究命题可以证明太极拳文化能够作为载体传承儒家的中庸思想,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找到抓手,并充实太极拳文化的理论体系。

1 儒家中庸思想的基本理路

“中庸”是儒家的一种重要世界观和方法论,有着完善的思想体系,源于上古的“尚中”思想和“尚和”思想。其核心含义是适度原则、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中庸”一词由孔子提出,最早出现在《论语·雍也》,文载:“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也。”[2]可见,对于孔子而言,“中庸”是道德的最高境界。此外《论语》再未提及“中庸”,更未对“中庸”做过任何解释性的阐述。但中庸思想最后却成为儒家的重要思想之一,究其原因,是后来儒家代表人物对“中庸”的继承和发展。

《中庸》是《礼记》中的一篇。传统的说法是,《中庸》为孔子之孙子思所作,但实际上它的大部分是较晚的著作。[3]161汉代儒家郑玄在《礼记·中庸》解释为:“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4]宋代儒家程颐认为:“中者只是不偏,庸只是常,犹言中者是大中也,庸者是定理也。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5]有朱子之称的大儒朱熹在《中庸章句》中对中庸的解释是:“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常也。”[6]朱熹对“中庸”之解释似乎更为后世所接受,特别是与太极拳文化的“尚中”思想互为契合。朱熹通过对周敦颐的《太极图说》进行解释,表述了自己的哲学本体论,同时也为研究太极拳文化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2 “中正和谐”的中庸思想是太极拳运动的精神追求

太极拳拳学思想遵循了中庸之道,在太极拳拳论中多有阐述。《太极拳论》有云:“无过不及,随屈就伸”。[7]25《陈氏太极拳图说》更是多处直接引用儒家思想的“中庸”理论阐释太极拳拳理要义,如《陈氏太极拳图说·太极拳著解》:“中气者,太和之元气,即《中庸》所谓不偏不倚,而平常之理宰乎,不刚不柔、至当却好之正气”。[8]74另外,太极拳以柔化为基本准则,崇虚、尚柔、贵化,不求直面对抗,而是以化解对方来势折服于人,体现了太极拳崇尚和谐的认知层面,也是儒家中庸思想的体现。

“中正和谐”是太极拳修炼的心理品质。求中必讲“和”,从思想内涵来看,太极拳修炼过程中要培养人的中正之心和平和之气,使人通过修身养性化焦躁为平和,凡遇事都要心态平和并泰然处之,要“抑己血气之刚”“刚柔相济”,做到安然、中舒、心静,可以说这是一种超我的精神境界,是人格结构的最高境界。《中庸》:“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9]72-73《中庸》对“天下至圣”提出了聪明睿知、宽裕温柔、发强刚毅、齐庄中正、文理密察等五个人格条件,其中的“宽裕温柔、发强刚毅、齐庄中正”与太极拳修炼追求的精神品质是一致的。

“中正和谐”是太极拳美学思想的表征。杨春时认为:“中华美学的审美范畴主要有中和之美和雅俗之别。中和建立在中庸之道的基础上,是判别审美品性奇正的标准,符合中和者为正,偏离中和者为奇。中和具有两重意义,一是主体与世界的和谐,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二是情理和谐,体现为温柔敦厚的品性。”[10]从动作外形来看,太极拳要求“立身中正、不偏不倚、八面支撑”,符合中华美学的中和之美。从艺术美学角度而言,艺术风格刚柔相济、力度适中,是艺术美学对中和理念的把控。太极拳遵循了艺术美学的“中和”理念,拳法要求“刚中寓柔、柔中寓刚、刚柔相济”,同样符合中华美学的中和之美。

太极拳对“圆”的崇尚是“中正和谐”中庸思想的表征。《太极拳论》的“立如平准,活似车轮”[7]25统领了太极拳“贵圆”的准则。此后,诸多拳论有详细阐述。“走圆”是太极拳运动路线的技术标准,同时也是太极拳的精神追求。“圆”是中国古代文化体系和谐观的具体表现之一,中国人对于周而复始的圆周运动具有特殊的情感,“圆”象征着美好与和谐。陈望衡认为:“中国哲学是圆融的哲学,它不会走极端,总在两端中求取平衡。正是在这种圆融中,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了伦理与审美的统一”。[11]太极拳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对“圆融”的崇尚也是外显美学与内涵精神的统一。

文章来源:《武术研究》 网址: http://www.wsyjbjb.cn/qikandaodu/2020/1119/777.html

上一篇:刍议武学中的佛家智慧
下一篇:莆田南少林赴澳文化交流

武术研究投稿 | 武术研究编辑部| 武术研究版面费 | 武术研究论文发表 | 武术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武术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