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试析巴西华侨华人与中国武术的传播

来源:武术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1-1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巴西华侨华人传播中国武术的历程与概况 巴西是华侨华人移民历史较长、人数最多的拉美国家,也是海外华侨华人人数排前20名的国家之一[2]。华侨华人移民巴西已有200余年的历史

一、巴西华侨华人传播中国武术的历程与概况

巴西是华侨华人移民历史较长、人数最多的拉美国家,也是海外华侨华人人数排前20名的国家之一[2]。华侨华人移民巴西已有200余年的历史,最早的有官方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但是,直到1949年,旅巴的华侨华人未超过1 000人[3]。华侨华人大规模移民巴西主要是在1949年以后,尤其是20世纪60、7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以来。目前,巴西华侨华人的人数已经超过了30万,位居拉美国家之首,其中90%已加入巴西国籍、90%居住在巴西圣保罗地区。华侨华人在巴西辛勤耕耘、艰苦创业的同时,利用自身优势,通过华侨华人个人、组织和媒介等渠道积极在巴西社会传承、传播中国武术等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中国武术走进巴西的重要桥梁,推动了巴西“中国功夫热”的兴起。纵观巴西华侨华人传播中国武术的历程,历经20世纪50—60年代的初步发展、70—80年代的快速发展和90年代以来的深入发展三个历史时期,总体呈现稳步推进、不断深入的发展轨迹,其受众范围、影响范围不断扩大,自身的组织体系也不断完善。

(一)初步发展时期(20世纪50、60年代)

20世纪50年代末,随着华侨华人开始大规模移民巴西,中国武术经由华侨华人这一纽带,开始走进遥远的南美大陆巴西[4]。当时,主要是来自广东、香港、台湾等地的一些华人武师,在移居巴西之后,为了生存之需,开始利用所学招徒授艺,从而将中国武术传播到了巴西。这一时期,从事武术传播的华人武师人数较少,影响力有限,其传播对象和地域主要集中于圣保罗华人圈子,传播渠道也较为单一,主要是在华侨华人社团通过授课方式进行传播,较为知名的华人武师有黄新强、陈国伟、刘百龄、赵平乐、罗绍宗、李荣基等人(见表1)。其中,来自广东的黄新强于1959年移居巴西,并于同年在巴西圣保罗建立了黄新强太极拳社,传授太极拳,成为“中国武术在巴西传播的第一人”[5];来自广东的陈国伟于1960年移居巴西,是巴西北少林拳传播的第一人,被巴西武术界公认为中国武术在巴西传播的先驱,享有巴西“武术之父”[6]的美称。

表1 早期传播中国武术的主要巴西华人武师一览表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巴西华人武馆网站、巴西葡文文献资料所载信息整理所得。中文名黄新强陈国伟赵平乐罗绍宗李荣基刘百龄祖籍地广东广东广东香港香港天津移居巴西的时间1 9 5 9年1 9 6 0年1 9 6 1年1 9 6 9年1 9 7 0年1 9 7 6年主要传播的武术流派太极拳北少林拳鹤拳咏春拳鹰爪拳太极拳建立的武馆名称黄新强太极拳社中巴武术学院飞鹤派武术总会少林功夫传统学校鹰爪健身院百龄太极馆

(二)快速发展时期(20世纪70、80年代)

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李小龙功夫片的热播,全球掀起了一阵“中国功夫热”,巴西也不例外,与中国功夫有关的电影、电视剧、书籍等在巴西社会得到广泛传播。在这股全球功夫热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巴西民众开始关注中国功夫,进而练习中国功夫。为了满足巴西社会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华侨华人开始投身于中国武术的传播,并在巴西社会陆续开设了一批武馆、武校,以巴西民众为主要对象收徒授艺,从而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武术在巴西社会的传播与发展。例如,号称“巴西叶问”的李荣基于1972年在巴西圣保罗成立了首家巴西鹰爪健身院①现改名为巴西国术总会。,成为最早在巴西开设武馆传授武术的中国武师;号称巴西“武术之父”的巴西北少林拳大师陈国伟于1973年在圣保罗创建了中巴武术学院;太极气功武术家刘百龄于1976年在巴西成立了百龄太极馆,1987年在百龄太极馆的基础上又成立了百龄东方文化学院,在巴西社会积极传授太极拳[7]。

这一时期,在华人武师的推动下,以华侨华人武馆、武校为中心,以巴西民众为主要对象,以招徒授艺为主要方式,中国武术诸多流派如少林拳、咏春拳、太极拳、洪家拳、鹰爪拳等在巴西社会得到了快速传播,并逐步走上了会馆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在巴西社会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三)深入发展时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巴西华侨华人的努力下,中国武术在巴西的传播不断向纵深发展。不仅成立了全国性的组织加强统一管理,改变以前武馆林立、分布零散、缺乏统一管理的局面,使得中国武术在巴西的传播规模不断扩大,组织体系不断完善。同时巴西华侨华人以巴西为中心,面向国际社会,不断向拉美地区和全球其他地区拓展,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互动与交流,扩大了中国武术的国际影响力。

文章来源:《武术研究》 网址: http://www.wsyjbjb.cn/qikandaodu/2020/1116/772.html

上一篇:武医结合视域下的肝脏调理
下一篇:浅析“武之精神”在高职院校武术教学中的渗透

武术研究投稿 | 武术研究编辑部| 武术研究版面费 | 武术研究论文发表 | 武术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武术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