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传统武术讲究追求

来源:武术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4-1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目录: 第一章:中国武术的渊源 你知道吗 第二章:教你中国武术健身操 第三章:武术的特点及作用 编者按: 中国武术可谓说是历史悠远,源远流长了。那么你对中国传统的武术的了

  目录:

  第一章:中国武术的渊源 你知道吗

  第二章:教你中国武术健身操

  第三章:武术的特点及作用

  编者按:中国武术可谓说是历史悠远,源远流长了。那么你对中国传统的武术的了解有多少呢?学习中国武术对我们的身体是不是有所帮助呢?下面,就让我们来给你解说下吧!

  中国武术的渊源 你知道吗

  武术是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是以“内外兼修”、“术道并重”为特点的运动。

  在其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中,武术摄养生之精髓,集技击之大成,玄机秘法,深奥莫测,蕴含中国传统哲理之奥妙。武术作为一种技能和技艺,还有待于人们去认识去挖掘、整理和发展。

  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为了获取生活资料,生存自卫逐渐学会了使用拳打脚踢、绊、摔、等动作,手格猛兽,尤其是私有制萌发后,部落间的战争使人与人相互打斗的技术不断发展。

  散手古称:相搏、手博、白打、拍张、手战等,又称打擂台,俗称散打。

  春秋战国时战争频繁,“相搏以较普遍在军队中和在民间也有了较技的场面出现,加之在军事上,兵法理论的传播及在武艺的理论上也有发展。

  秦朝时叫“手搏”,比武已十分盛行,1975年在湖北江陵县凤凰山的秦墓中出土的文物上就有“手搏”比赛的场面。

  隋唐五代时,“手搏”、“角抵”,倍受重视,比赛几乎形成制度。

  当时的“手搏”、“角抵”比赛中可看出大体规则情况:

  一、不按体重分级;

  二、主要用踢、打、摔的技法,活动场地多在方形的台子上进行,没有护具,比赛时多赤身穿短裤,犯则处罚不明显,获胜者给于重奖。

  宋代“手搏”作为强身、活动手足的重要手段,比赛很盛行。

  元朝、明朝时徒手较量的技艺发展的很迅速,正规的比赛民间叫打擂。

  清代伴随习武的盛行和农民运动的开展出现了不少练武的“社”、“馆”因而通过比武较量发展技艺,“打擂”在民间也很流行。

  民国初期,习武开禁拳技之风蓬勃一时。

  1909霍元甲在上海创办精武体操学校,1910年3月改为精武体育会。

  1928年10月,中央国术馆在南京举办第一届国考,比赛10天。参加者是国术馆的教师和学生,散手比赛三局二胜,采用双败淘汰制。

  比赛在长方形的场地上进行,打法不限流派,不以体重分级。

  规则要点不带任何护具,凡用手、肘、脚、膝击中对方任何部位得一点,击中眼部、喉部、裆部为犯规,犯规三次取消比赛资格,犯规严重者一次即取消比赛资格。

  1933年中央国术馆在南京举办“第二届国术国考”,大部分省市都派有代表,人数不限,项目有男、女散手,男、女短兵。

  新中国成立后,武术被当作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加以继承和发展。

  1952年武术正式被列为推广项目,先将武术套路运动形式作为推广表演竞赛的重点,但散手仍在民间流行。

  1979年3月至1987年,国家体委搞了多次的试点,散手在民间武术界也很盛行,1979年3月至1987年,国家体委搞了多次的试点,调赛和研究。

  1985年在南宁举行了首届全国公安武警系统的武术散手比赛,从此成为公安系统每年一次的正式比赛。

  1988年,中国武术协会首次举行了国际武术散手擂台邀请赛。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近60名运动员进行了3天的激烈角逐。

  1989年,散手被批准列为体育正式竞赛项目。

  中国武术历史悠久,它的拳种繁多,门派林立,不仅仅是其攻防自卫,养身健体,艺术审美的功能。

  更重要的是武术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和哺育中发展起来的,受中国古代道家、儒家、释家等诸子百家等思想的影响又含涉有传统医学、孙子兵法等理论,形成了独有的武学文化。

  古代的哲学思想辩证法无不体现在武术的理论与实践中,如:太极说、五行说、八卦说等,阴阳学说、刚柔说、生克制化等的辩证思想,儒家的艺无德不立,尊师、谦和、忍让等武林遵奉的道德标准。

  佛家的慈悲为怀,以仁为本,化恶扬善等戒条。结合传统医学的养生、伤科推拿、以及孙子兵法在技击中的运用,对传统武术的发展在理论上起到核心的指导推动作用。

文章来源:《武术研究》 网址: http://www.wsyjbjb.cn/zonghexinwen/2021/0413/1229.html

上一篇:峨眉化门传承人薛山入选《中国武术名家人才数
下一篇:首届“超萌武娃”武术文化传播小使者星耀盛典

武术研究投稿 | 武术研究编辑部| 武术研究版面费 | 武术研究论文发表 | 武术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武术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