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试论武术养生文化对当代武术发展的推动作用①(2)

来源:武术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1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3 中医学养生视角看武术养生文化对武术发展的推动 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更是救死扶伤的传统手段,凝聚古人智慧、古人思维与古人研究成

2.3 中医学养生视角看武术养生文化对武术发展的推动

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更是救死扶伤的传统手段,凝聚古人智慧、古人思维与古人研究成果,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其价值和地位不可小觑,虽在外人看来似治病救人,但是与西医存在本质不同,更强调精气神的重要性,也更为重视精气神的调养和塑造,将“精、气、神”视为人的三宝,这与武术的强身健体理念相似。中医讲究靠精气神来加强养生效果,为武术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方向[3]。如果深入挖掘武术中的养生元素,并与中医学养生思想融为一体,就可以完善武术养生文化,可以为武术本身提供“养料”,中医博大精深,富含丰厚的知识和思想,可为中医学养生文化的健全与创新提供强大的支持和帮助。

3 结语

综上所述,健康是人们所追求与向往的,更是人们所渴求的目标,在全民大健身与传统文化大力传承和弘扬的当下,武术再次展现在人们面前,人们在投身武术练习中时,还要关注和了解武术养生文化的内容及内涵,从中了解做人真谛、人生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搭配武术技能进行身心全面修炼,强身健体效果才会更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好武术并将武术发扬光大。

[1] 左长辉,韩美佳.论武术养生文化对当代武术发展的推动作用[J].才智,2018(9):233.

[2] 简文博.基于知识图谱我国武术研究的可视化分析[D].武汉体育学院,2019.

[3] 王斌,付成林,邢程,等.峨眉武术养生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构建——以内江师范学院为例[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8,33(12):42-47.

[4] 王珏,张斌.传统武术养生文化五禽戏传承与文化自信的提升研究[J].武术研究,2019,4(8):94-96.

[5] 崔书贤.十堰市武术馆发展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8.

[6] 张洪国.太极拳的生命本体论探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8.

[7] 郭建忠,胡振禹,黄希斌,等.闽台南少林武术的历史渊源与交流展望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5(6):142-146.

武术是我国古人智慧的结晶,是我国独有的国粹,时代的更替与时间的推移,丝毫没有影响武术在国人心中的分量,也丝毫没有遮掩武术的光辉与价值。在国人养生热潮视域下,武术的价值再次被提及,且各类武术俱乐部、武术培训中心相继出现,伴随这股武术热潮而来的是武术养生文化,这就相当于武术技能的理论阐述,也充当着武术活动的“明信片”,再次让人们认知到了养生与武术之间的密切关联,对于武术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1 武术概述1.1 什么是武术武术是一项运动,是华夏民族历经长远发展并总结经验、融入智慧而凝结成的一种人体运动形式,可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可称之为武艺和国术,是我国独有的运动。很多人对于武术的了解不是很全面,看待观点存在偏差,其实,武术主要包含两个内容,一是传统武术,二是竞技武术,大多数人对武术的印象停留在高难度动作和与人较量的层面上,更有学者将武术与西方的体操联系起来,从武术内容来看,竞技武术已在慢慢脱离我国文化精粹的范围[1]。研究发现,在竞技武术过程中,运动员很容易受伤,大多体现在关节上,这类运动的实现建立在受伤的基础上,很明显这不符合武术的养生理念,因此,本文探讨的武术类型主要是传统武术。传统武术的价值是多元化的,包含审美价值、养生价值、修身价值、修心价值等,可观赏、可强身,是一种内外兼修的文化项目。传统武术的运动项目不只包含一类拳种,具有延续性、广泛地域性等特点 武术养生文化的特征武术养生文化是武术文化的一个分支,是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化围绕养生主题,有着明确的目的性,被当代更多人群关注和重视,一般来说,武术养生文化的特征总共有两方面内容。实践性。武术养生文化不只是一些单纯的理论性解说系统,它来源于实践,因此也具有实践性特征,它是在满足人们需求、解决人们问题的前提下而产生的,实践性特征明显、突出[2]。武术养生文化可以理解为各家、各门、各派追求终极境界的渠道和路线,养生方法便因此成为各家、各门、各派超越自我的办法,这些办法伴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得到发展和优化,从而形成当下的武术养生文化。内倾性。养生实践到一定阶段,自然步入了一条内求道路,武术养生文化有了一定的内倾性特征。所谓内倾,就是“三省吾身”,或是“求诸己”,相当于儒家学派的内省。武术养生文化也传承了此特征与特点,讲究内在修炼、身心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修炼自身并真正领悟武学。内倾性特征的存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武术养生文化流于表面的问题,做到了真正的内外兼修,是不可缺失的重要内容。2 武术养生文化对当代武术发展的推动作用为了进一步探清武术养生文化对当代武术发展的推动作用,可从全局出发找关联、从微观视角看作用,如此剖析与研究,才能将主题探究得全面、探究得明白、探究得彻底,武术养生文化对当代武术发展的推动作用具体如下 武术与养生文化的关联武术与养生文化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在本质层面存在大大小小的相似性,这是毋庸置疑的。在武术实战过程中,具备良好的体格是基础的条件,更是练好武术的先决条件,不可缺失。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养生文化是武术的基础部分,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关系紧密,没有养生文化作为铺垫和奠基,塑造良好体格的愿想就不能实现。各类调研数据也充分表明,在武术练习与实战过程中,加入养生文化产物,如八卦拳、太极拳等,都可以大大加强习武者的身心素质,做到了修身与修心,有着较为明显的增强体质的功效和作用。武术养生文化包含众多内容,有阴阳五行说、经络学说等,与西方国家单纯的身体训练文化截然不同,它是强身健体较好的理论指导,将它融入习武过程中,可以做到形神相随、内外聚佳,既袭承了武术的动作,也领悟和传承了武术意念,从而增强了人们的体质、调节了人们的身心,这才是养生文化的独到?中华传统文化视角看武术养生文化对武术发展的推动武术养生文化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内容和优秀的文化传统,可称之为我国国粹,不可取代、不可忽视。在平时的生产劳动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养生文化的理论和实战技术,完全可作用于理论指导、实践指导。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加快和工作压力加大,使大众对养生文化的重视度也不断提升,更多的人在工作和学习之余会选择参与一些健身活动,进行身体锻炼、增强体质,诸如每天清晨公园里随处可见的太极拳、太极扇、健身气功等练习团体,无不折射出人们对养生文化的重视度,也无不反映着人们对于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渴求。除此之外,“养生热”的影响在逐渐蔓延,武术养生文化有了更多的渗透途径和渠道,在校园里,将中华传统养生文化导入武术课堂上,学生可对武术及武术养生文化有一个深切的认知、透彻的领悟,有的学生甚至会就养生文化对武术的学习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从武术教学中将养生观念融入其中,既能加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又能对武术锻炼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可谓一举两得,使武术运动在校园能够得到更好的推动和传承,武术养生文化自然可进一步渗透和传播,可为武术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支持 中医学养生视角看武术养生文化对武术发展的推动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更是救死扶伤的传统手段,凝聚古人智慧、古人思维与古人研究成果,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其价值和地位不可小觑,虽在外人看来似治病救人,但是与西医存在本质不同,更强调精气神的重要性,也更为重视精气神的调养和塑造,将“精、气、神”视为人的三宝,这与武术的强身健体理念相似。中医讲究靠精气神来加强养生效果,为武术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方向[3]。如果深入挖掘武术中的养生元素,并与中医学养生思想融为一体,就可以完善武术养生文化,可以为武术本身提供“养料”,中医博大精深,富含丰厚的知识和思想,可为中医学养生文化的健全与创新提供强大的支持和帮助。3 结语综上所述,健康是人们所追求与向往的,更是人们所渴求的目标,在全民大健身与传统文化大力传承和弘扬的当下,武术再次展现在人们面前,人们在投身武术练习中时,还要关注和了解武术养生文化的内容及内涵,从中了解做人真谛、人生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搭配武术技能进行身心全面修炼,强身健体效果才会更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好武术并将武术发扬光大。参考文献[1] 左长辉,韩美佳.论武术养生文化对当代武术发展的推动作用[J].才智,2018(9):233.[2] 简文博.基于知识图谱我国武术研究的可视化分析[D].武汉体育学院,2019.[3] 王斌,付成林,邢程,等.峨眉武术养生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构建——以内江师范学院为例[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8,33(12):42-47.[4] 王珏,张斌.传统武术养生文化五禽戏传承与文化自信的提升研究[J].武术研究,2019,4(8):94-96.[5] 崔书贤.十堰市武术馆发展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8.[6] 张洪国.太极拳的生命本体论探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8.[7] 郭建忠,胡振禹,黄希斌,等.闽台南少林武术的历史渊源与交流展望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5(6):142-146.

文章来源:《武术研究》 网址: http://www.wsyjbjb.cn/qikandaodu/2021/0118/810.html

上一篇:新时代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改革思考①
下一篇:武术教学对学生身体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 ——

武术研究投稿 | 武术研究编辑部| 武术研究版面费 | 武术研究论文发表 | 武术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武术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