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再见马保国!传统武术怎样克服“耗子尾汁”危(3)

来源:武术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8-2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在《国术与国难》一书中,张之江认为“飞机虽猛,大炮虽利,步枪、机关枪、坦克车,虽便利迅捷,然皆利于远战”,两军最终还得靠近战决胜负,而在

在《国术与国难》一书中,张之江认为“飞机虽猛,大炮虽利,步枪、机关枪、坦克车,虽便利迅捷,然皆利于远战”,两军最终还得靠近战决胜负,而在近战中,中国的大刀、拳脚大有优势,因此国术是中国之“唯一国宝”。
张之江还举了“一二八”淞沪抗战的例子,称中国军队的大刀队“颇奏奇功”,“当其冲锋直入,一往无前勇猛叱咤,如迅雷飓风,遂使敌人马不及旋,枪不及发。裂肤断指,斫臂洞胸,十步之内,血流成渠……”作为西北军老兵,张之江对大刀情有独钟,文字间可见其慷慨激昂,他还发出灵魂一问:“彼谓今日不必提倡国术者,其亦醒觉亦乎?”
平心而论,大刀队虽然在喜峰口等战役中表现英勇、颇有斩获,但毕竟是以落后的冷兵器对阵日军的现代化武器,中国军队以血肉之躯抵御日军,势必付出沉重的代价,何况当时供应充足、训练严苛的日军同样精于白刃近战。
推广国术,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国军装备的不足,但提升军队的现代化程度才是当务之急。
正如桂系将领黄绍竑回忆,长城抗战后,他曾问《申报》老板史量才:“新闻界不去鼓吹正规军的新式武器,而来鼓吹大刀队,不是又要演出义和团的老把戏了么!”史量才无奈地表示“新的没有得吹,只好把旧的来吹吹”,这其中流露着弱国的悲哀。

国术很难弥补一个前现代农业国技术上的不足,但也不失为一个减小国防成本的应急之法。张之江认为推广国术是利用“最经济之时间与方法”,克服“经济拮据所限制”,以最小的成本提升中国军队的战斗力,这一观点为国民政府所接受。
蒋介石在日记中曾写道“民团以国术为重,经济以农业为重”“国术之于军队与社会提倡之盛,皆有可观也”,可见他对国术的重视。
张之江等人也致电国民政府,请求定国术为国操,“急图强国基础,厚培民力,雪耻自卫”,并请求各学校和各机关一体进行国术训练,各民团也开始提倡国术训练。在国难危机与新生活运动的影响下,国术开始在全国推广,蒋介石也致电各省提出要求。

国难当头,国术更振奋了国人的民族精神。1932年8月7日,《大公报》发表社评,指出“吾人对于国民体育问题,自国难以来,思想被迫而改变”。在那个时代,国术支持者们反而指责西方运动“不实用”,“西式之运动,中国既不暇学,亦不必学,且不可学”,救亡图存,成为全民族的最高目标,国术应切合实际,讲求实用反而获得推崇。
在国难焦虑下,忧国忧民的中国人开展学习国术的热潮,国术大赛热火朝天,《国术救国论》《国术救国说》等主题文章屡屡见诸报端,重实用的国术既成了救国之学,更成了救国之学。
1936年柏林奥运会开幕,尽管此时世界已处于战争的阴影下,但中国积贫积弱的中国仍抓住这次机会,派遣运动员参赛。
此次奥运中国运动员未能取得理想成绩,但国术代表团的精彩表演仍令各国观众惊叹,中国人也以国术向全世界宣告中华民族的勇气与志气,是不可撼动的。

在诸多国术种类中,太极的崛起是非常迅速的,时至今日仍在民间有着相当大的市场,这一切早在民国就初见端倪。

太极拳据说是宋代张三丰所创,经长期发展产生诸多门派,因其体现中国深奥的阴阳哲学而受到后世推崇。除此之外,太极拳具有易于推广的优势。
1935年,刘斌章在《生产月刊》发表《太极拳与身体之关系》,认为太极拳术,不分性别,不论老幼,不限人数,不择地方大小,室内室外,皆能练习,且无间断。
霍少如在《练太极拳之益》中也指出此拳“不拘年岁”“不论强弱”“迈者,可以转弱为强,幼者可以发育体格,有隐疾者,亦可渐渐消除”。可见,太极拳低门槛、易练习的特点赋予了它强大的生命力和传播力。

在国术热的大背景下,太极拳迎来的发展的春天。为推广太极拳,有民团指挥亲自向当地民众传授太极拳打法,一些地方的民众教育馆甚至昼夜组织训练太极拳。1939年,《健康家庭》杂志称太极拳是“家庭中最简便的健身运动”,越来越多的海外华侨也开始修习太极拳法。

文章来源:《武术研究》 网址: http://www.wsyjbjb.cn/zonghexinwen/2021/0820/1745.html

上一篇:刘德华说王菲像孩子,谢霆锋说出两个字,网友
下一篇:河北一小孩火了,迷恋武术在家里“飞檐走壁”

武术研究投稿 | 武术研究编辑部| 武术研究版面费 | 武术研究论文发表 | 武术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武术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