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中国武术研究的多维审视与应然走向基于近十年(4)

来源:武术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2 推进中国武术研究“向深走” 基于武术认知升级,以武术本体结构、特征和内涵为主题,以武术自身特质和深层规律为研究内容,试图探寻中国武术深

2.2 推进中国武术研究“向深走”

基于武术认知升级,以武术本体结构、特征和内涵为主题,以武术自身特质和深层规律为研究内容,试图探寻中国武术深层文化意涵,具有明显“向深走”特征的研究范式,是近十年国家社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武术研究项目的另一重要研究路向。

中国武术研究“向深走”是从诠释与创新的角度对武术自身特质和深层规律的把握,如“中国武术审美文化研究(孙刚,2011)”“中国武术审美文化的现代转变及发展模式研究(马文友,2012)”“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基因谱系研究(乔玉成,2013)”“《太极拳谱》人学思想研究(田学建,2016)”“武术技术的文化蕴含研究(刘文武,2016)”“中国武术中‘势’的身体哲学论绎(金玉柱,2017)”“技术哲学视阈下中国武术‘术道融合’问题研究(段丽梅,2018)”“中国传统武术‘即象即身’的哲学认识论研究(张震,2018)”“知识考古与话语重构:中国传统武术哲学思想的再研究(王飞,2018)”“中国武术竞技思想研究(张君贤,2019)”等。这些试图阐释中国武术“深层逻辑”的研究,通过对中国武术的重新评价和现代诠释,不仅为中国武术找到了新的价值节点,同时这些倾向于在传统文化语境下解读中国武术的方式,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返本开新。

可以肯定,深化中国武术研究就必须要推进中国武术研究“向深走”,从“主体性”和“原创性”两个方面寻觅中国武术“深层逻辑”。恰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不仅难以形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而且解决不了我国的实际问题。”[10]作为哲学社会科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武术研究同样如此。突出中国武术研究的主体性,就要彻底改变以中国武术案例注解“西方理论”的研究惯习,摆脱“长期以来我们总是用西方体育文化的种种要义,西方体育的知识体系,来审视和评价着中华民族的身体文化”[11]的思维惯习。正确的认识方式是:既不能把中国武术的具体情境,嵌入西方理论的条条框框之中,把中国武术研究作为某种模式的补充,更不能用西方的“真理”批判中国的“错误”,使中国武术研究沦为学术研究的末端。当然,这并不是在否定研究者以自身的学术旨趣开展研究的“正当性”,更不是以西方的话语体系研究武术的不妥。相反,我们更需要用“他者”的眼睛观察我们习以为常的武术,用“他者”的问题意识在中国武术上寻找出“他者”的问题与答案。

因此,突出中国武术研究的原创性,既要在精准把握中国武术本质内涵和深入认识中国武术文化个性的基础上,对中国武术的内在结构和自身特质进行创造性转化与生产。更要善于开发和提炼中国武术的新概念、新范畴和新表述,创造性地改造中国武术话语,赋予其全新的时代内涵,使之成为一种强有力的“集中表达”。要用新概念、新范畴和新表述呈现中国武术的思想、价值和象征。中国武术研究“如果不能及时研究、提出、运用新思想、新理念、新办法,理论就会苍白无力,哲学社会科学就会‘肌无力’”[12]。更为重要的是,要避免走进“过度转化与盲目生产的怪圈”。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倘若武术文化研究不能走出抽象化、定性化、主观化、人为化、神秘化、玄虚化的怪圈,也就不会有突破性的进展,更不能有理论创新。”[13]因此,推进中国武术研究“向深走”不仅要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更要关注“求用”与“求知”的互补与互促,如此才能构建一个健康发展的中国武术研究新格局,才能彻底改变“到今天为止,思想知识界还没有能力拿出一个基于中国现实并且能够解释中国现实的概念或者理论”[14]的尴尬局面。

2.3 创新中国武术研究“向前走”

基于武术价值判断,以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主题,以价值重构为主调,尝试对武术未来发展做出价值评判和路径选择,具有明显“向前走”特征的中国武术发展研究,一直是国家社科武术研究项目关注的主要内容。具体表现为对中国武术发展空间的拓展、发展路径的探寻。

中国武术研究“向前走”尝试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对其发展范式做出全面的回答,如基于价值实践空间拓展的“太极拳延缓认知老年化的实证研究(岳春林,2013)”“中华武术提升青少年体质与社会适应力的实证研究(张继生,2016)”“武术精英在传统乡村自治和当代县域治理中的作用研究(唐韶军,2016)”“武术社团参与社区健康促进的行动机制研究(尹海立,2017)”“太极拳健康思想及其对老年人健康效应研究(高亮,2018)”等。基于发展模式和路径开拓与探索的“中国武术的艺术化之路研究(王国志,2011)”“中国武术标准化发展研究(郭玉成,2012)”“地域文化视域中传统武术文化多元化及发展对策研究(李龙,2012)”“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现代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王龙飞,2013)”“中国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与创新路径研究(赵斌,2019)”等。中国武术文化主体性建设的“中国武术的国家地位及社会责任研究(王岗,2014)”“太极拳主体文化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研究(田金龙,2016)”等。基于不同时代背景下中国武术传承与创新的“社会转型期中华武术的传承、发展和创新研究(闫民,2010)”“建设文化强国进程中武术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研究(龚茂富,2013)”“文化强国建设目标下我国学校武术传承体系研究(杨建营,2014)”“新时代中国武术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研究(王柏利,2018)”等。

文章来源:《武术研究》 网址: http://www.wsyjbjb.cn/qikandaodu/2021/0709/1692.html

上一篇: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看武术研究趋势
下一篇:同大学者风采

武术研究投稿 | 武术研究编辑部| 武术研究版面费 | 武术研究论文发表 | 武术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武术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